编者按:近日,大千故里四川省内江市大千文化产业园扶持制作毛笔30多年的能工巧匠朱小胜办起了“大千笔业”品牌形象店。与此同时,朱小胜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在传承传统的制笔工艺,为书画之乡书画家量身定做特殊毛笔——大千笔。
传承三代笔业
朱小胜,1967年9月11日出生于华夏笔都江西南昌进贤县文港镇,今年52岁,祖传制作毛笔的第三代传人。他父亲靠着这门儿手艺养活他兄弟姊妹六人。生活的艰辛让朱小胜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笔,从学习认识各种皮毛到可以独自完成一只毛笔。后来,他为了把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要求做事认真、执着的大女儿朱青云(1988年出生,今年32岁)也从小学习制作毛笔,学习怎样用笔,用什么笔画什么画。
华夏笔都毛笔制作第三代传人朱小胜(右)和第四代传人——朱小胜的大女儿朱青云
做毛笔,水盆是最辛苦的工序,不仅要有毅力,还要不怕疼。梳毛的时候,骨梳经常会不小心插到手指上,血淋淋的,好了又要继续梳毛。动物毛都要经过去油脂这个过程,就会有石灰,手经常捏着毛在水里,手指缝基本都是开裂的,又不能带手套,那情形真是太艰难了!那时候,朱小胜在老家跟着他父亲做笔卖,晚上加班是经常的事,有时候为了做到自己理想的笔形,可以忘了瞌睡,也要把它给做出来,一遍遍的,一支支地做。他有股子劲儿,就是要把它做出来,死磕!
笔者采访朱小胜和他女儿
朱小胜在制笔中,感受到制作毛笔虽是一个艰苦又枯燥的事情,但继承毛笔的制作工艺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懂得毛笔并不仅仅是一个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载体。中国的书画艺术要发扬,传统的制笔工艺就要传承,要一辈一辈地一直传下去、坚持下去。
选择大千故里
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制作的毛笔,1992年,朱小胜带着笔到全国各省市去上门推销,但处处碰壁。
笔者和内江油画家钟林与朱小胜在他刚开业的“大千笔业”品牌形象店前合影
经过几年的市场考察,他确定到四川内江“大千故里”发展。内江的书画氛围浓厚,给了书画滋润的土壤,也给了会做毛笔的朱小胜机会。
1995年,朱小胜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来到了内江,在内江的黄桷井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怀文轩”,主营文房四宝。可惜生意不是很好,文房四宝当时并不是十分大众化的东西,经营每况愈下,他只得边制笔,边苦苦支撑经营文房四宝。
笔者与朱小胜在他刚开业的“大千笔业”品牌形象店前合影
机缘巧合下,朱小胜认识了他的装裱师父——林开成老先生。林老先生是店里的常客,爱用他制作的毛笔。闲谈间,林老先生了解到朱小胜的艰难,提出愿意教他书画装裱这门技术。就这样,朱小胜开始了他的装裱事业,并每周免费提供笔墨纸砚,邀请书画爱好者们来此聚会交流,因此他便和内江市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依仗着内江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的支持,朱小胜的装裱业务越来越繁忙,以至于忽略了对毛笔的制作与研究。随着认识的书画界老师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了解到毛笔对于书画者们的重要性及好笔难求的遗憾。
朱小胜怀着对毛笔的那份情怀和执着,逐渐的把重心放回到毛笔的制作研究上。内江“大千故里”书画爱好者众多,他从书画家们那里的用笔反馈中了解到,书、画相通但却又不同,什么画用什么笔,并且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笔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从每个书画界朋友的反馈中,朱小胜学到了很多制笔师所了解不到的东西。他以前是为了制笔而制笔,现在是为制合适的笔而制笔。
选毛
五六年前,有个书画爱好者来找朱小胜做笔,说自己的笔怎么都笔画不到位,朱小胜就让他把字体拿来看,看了以后,问了问他的用笔感受,然后就开始给他做笔。做那支笔的笔头,朱小胜做了一整天,反复研究摸索,终于做出来了!那位老师用后非常高兴,给了朱小胜20元钱,一天就挣这20块钱!可是朱小胜却非常高兴!有钱的就多给点,没钱的他也不计较!
朱小胜就像这样,每一支定制出来的笔,就像自己孕育的孩子一样,看着它呱呱落地,是一种成就感!是一种作为手艺人的骄傲!
齐毛
朱小胜非常感恩在众多书画爱好者朋友们那里学到的这些,这是一份情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要想做好一支笔,就要知道怎样用一支笔,这支笔能达到哪种效果,从而做出调整,选出适合的毛料,一步步地调整比列,最终做出可以让书画者满意的笔。
制作大千毛笔
社会在发展,毛笔也要与时俱进。怎样做出适用于不同画种、不同用笔习惯的人用的好笔,是朱小胜接下要付诸努力的事,也是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事。
梳毛
“大千故里”、“书画之乡”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重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作为一个传统制笔手工艺者,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代。有30余年、在内江有24年专业制笔史的朱小胜,感觉责任重大,他感到这是一个传统手工艺者的责任,也是一个传统手艺人的呐喊,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毛笔,了解先人的智慧,了解水墨丹青的无穷魅力。内江作为一个有文化艺术底蕴的城市,孕育了诸如张大千、张善子、晏济元等书画大家,他们的画作经久传世,他们的艺术魅力也永驻丹青。内江作为“书画之乡”、“大千故里”,就应该有自己的笔文化,有自己的制笔传承。所以,深深扎根内江的朱小胜决定制作“大千笔”,制作内江人自己的毛笔。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牛耳笔享誉画坛,因此,近年来,朱小胜潜心研究张大千先生的牛耳笔。他专门到河北、江西等多个皮毛市场选购牛耳,拿回来,经过除绒毛 、排列毛峰、配比毛料、切定笔形、梳整毛片、卷制笔芯、胶粘笔头,再挑选笔杆、胶定笔头、刻字、上笔套等工序,一支牛耳笔才算是制作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研制、书画家的反馈,最后,他只选用3岁牛的耳蜗内的锋韧尖细的耳毛,制作成的牛耳毛笔毛质柔韧、挺拔,使用起来韧性好,勾勒,皴擦。
毛笔成型
同时,朱小生胜又创新研制猪鬃加牛耳毛笔。因为内江有享有盛名的生猪,因而内江的猪鬃也是制笔的不错选择。但猪鬃笔的制作难就难在收锋困难,易分叉。因为猪鬃质地坚硬,单根独立、不笼抱,所以传统的猪鬃笔头呈散形,不似羊毫、狼毫笔那般呈锥形。传统的猪鬃笔是聚不了锋的,是散的,只能皴擦。朱小胜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笔了,毛质的特性都了然于胸,猪鬃质地硬、粗、开叉,加用羊毛、兔毛都太软了,跟猪鬃不服帖,牛耳毛相比而言要稍微柔韧些,但又不软,相辅相成。
修笔
制作猪鬃笔,朱小胜访问过许多书画家,希望能从他们那里找到答案。陈尔云老师喜画山水,是职业的画师,对朱小胜而言,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陈老师说要猪鬃笔,饱满的不散锋的笔。山水的勾勒、皴擦比较费笔,一般的毛质都不经皴,也皴不出质感,所以陈老师告诉朱小胜,画山水笔要硬、经皴,但不能散,腰力还得够。就这样,朱小胜开始了反复的配比,尝试着不同锋长不同粗细的牛耳和猪鬃的结合,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猪鬃与牛耳的配比。朱小胜做过几次,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总感觉不够圆满!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朱小胜不断改进配比,使猪鬃笔更加贴合,不会散开,同是硬毫但却收锋自如,皴擦、勾勒都能很好地完成,比传统的猪鬃笔性能更加完善。有陈老师的用笔回馈,朱小胜一次次地做,一次次地改,又从书画家那里搜集使用时的感觉差异,再一步步调整,直至做到能达到坚韧又聚锋的效果。最后于一天中午,终于做出了一支让他觉得还不错的猪鬃笔!终于找到了配比好的比例。
此款笔一经做出,就受到了书画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4月13日,朱小胜在大千文化产业园的扶持下,在园区创办了“大千笔业”品牌形象店,集大千毛笔展示和体验为一体。
朱小胜说,传统手工艺的继承青黄不接,在这里毛笔的制作流程得以一一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毛笔、体验使用毛笔。大千品牌形象店既是一个互动交流、为书画艺术家量身定制书画工具的平台,也是展示文创产品研发成果的平台。毛笔的品牌化道路迫在眉睫,大千笔业形象店的建设,是大千笔品牌化创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内江市书法协会主席、张大千书画院执行院长陈广仁说:“朱小胜的制笔工艺缘于大千,承载着弘扬大千艺术精神,希望大千笔业发展壮大,成为书画艺术家、爱好者喜爱的品牌。”(周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