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书坛人物——崔传富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23/4/13 13:05:45  文章录入:admin

75|imageslim

平度书坛人物——崔传富

自署胶水船夫,1965年生,山东平度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柱书会成员,平度市政协书画院院长。现为平度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

书法作品十数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系列展览。与 “天柱书会”同道先后赴辽宁、江苏、北京、山东(济南、青岛)、山西等地举办展览。论文及作品多次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出版《芙蓉楼墨痕》《崔传富书法作品集》《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芙蓉楼篆书百联》《崔传富紫砂壶名艺术》《品茗抄书》等专著。

作品欣赏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75|imageslim

书法与书道

——崔传富书法作品与理论赏析

姜言博

崔传富,自署胶水船夫,又署川夫,芙蓉楼主人,1965年生于山东平度,现任平度市政协副主席,平度市工商联主席。系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当代书坛少壮派的精英书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他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观,在书坛撩拨起不少涟漪,引起诸多书界长老和智者关注与激赏。

崔传富研习书学近三十年, 真丶草丶隶丶篆俱有研习。其正书以小楷为上,结字平正典雅,法度森严。入笔谨慎,心志坦然。意在笔前,行笔徐缓中略有浓淡,故其庄重之中多显灵秀,既有端庄稳健的正书传统丰姿,也有爽朗释放自我的神韵。章法上崔传富以“势” 造“意”, 多以平和丶舒展的布局,观之如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应该说,崔传富的小楷创作 独具匠心,颇具大家风范。近现代文化革命大师梁启超评价正书时有八字大法:“界格森严,法书深刻。”笪重光《书筏》云:“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崔传富的小楷创作无一不遵循前人教诲,看来他是深谙其中滋味的。

崔传富于书法一道可以用“多才多艺” 四个字形容。除习正书外,他的篆书创作颇见功底,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成绩斐然。其篆书创作以小篆为主,笔划匀称流畅,字型修长俏丽,线条圆润简洁,笔酣墨畅,气势沉雄。而在章法上,崔传富多沿习古人,纵成行,横有列,纵横有序。而字行间疏密有致,疏中有密,密中带疏,法度精严,极具庙堂之气。明代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云:“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崔传富于此当有深刻体味,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近年来,崔传富真丶草丶隶丶篆创作俱各有成。书法作品多有四体竖幅集成,既有真书(楷书)严谨规矩之韵,赏之如品甘醇美酒;又有行丶草书流动险峻之势,赏之如见清瀑飞扬;还有篆书古朴遒丽之气,赏之如听古琴悠扬;更有隶书浑穆宽厚之象,赏之如饮陈年普洱。四体精品各有千秋,极大地便利于观赏和收藏。

崔传富博学多才,与他的艺术观不无关系。三十多年前笔者与其相识。斯时,他刚刚毕业于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因成绩特别优秀留校任教。在其办公室里,笔者看到他正在读一本与书法无关的书,不是“闲书”,而是一部学问高深的史学专著。我向来认为,不论什么人,只要读书,也不论是否“闲书”,总是开卷有益的。我认识本地和外地的不少艺术家和作家,许多人除了专业技术之习,几乎不与外学相浸。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个大误区。前不久,我在一位画家的画室里赏画时说过,希望这位画家多读一些书,尤其是画外的书多读一些。就如一个漂亮的女人,如果瘦骨嶙峋会略显孱弱,而有血有肉,那就平添无数妩媚的神韵。崔传富很早就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刚届壮年之时书艺大进,几近当下书艺巅峰,皆源于其长期博览群书的知识积累。

崔传富1981年就读于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师从当地书学泰斗王懋开始研习书法。毕业后留校任教15年,期间专攻书艺,深入研究书法理论和书法技巧,系统梳理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源流演变,并选择代表性碑帖加以临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五届新人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展、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决赛作品书法展等极具分量和影响力的大展中入展获奖,倍受师长和同学好评。

作为一个青年书法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足以自豪。但同时,横亘在崔传富面前的也是一道深壑,这对于他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越过这条深壑,或许可能成为大家甚至大师,跃不过去可能就此止步。崔传富深知个中三昧,在不间断地书法研习的同时,开始了对书法艺术深层的探索与研究。首先,他提出了书法衰微说,并以余秋雨的《笔墨祭》佐证。他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就会慢慢走向衰微。时下,电脑的技术革命几近取代硬笔,这对于以软豪为生命核心的书法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古代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书法大家和大师,是因为毛笔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几乎笔不离手。这种大环境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书法大家和大师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当下,许多人已经“提笔忘字”,如何指望能出大师?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美国人已经研制出一种用意念控制的电脑,如传进中国,相信对于今后书法艺术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更不要谈及推广与普及了。那么,书法艺术大师的诞生或许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梦想了。

崔传富的书法衰微说,或许有些偏颇,但笔者大体还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笔者认为,不仅仅电脑技术的革命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摧残,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更是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粗略调查,在当下习书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即将离职或已经离职的官员。这些人长期浸淫在官场和钱场中,对于权力和金钱早就司空见惯。而即将离职或已经离职的他们衣食无忧,闲来无事只好寻找一种“高雅”的玩物消磨时光,来为自已的头上上一顶金光闪闪的桂冠,挑来选去挑选了书法。其实,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在“玩书”,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懂得书之法门所在,仅仅作为一种附庸风雅的时尚追求。另一个习书群体是小学生们(注意,是小学生),这些孩子学业不是很多,又处在一个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滋养的氛围中,为了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下来,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习书。应该说,这样的选择对于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是有利的。可惜的是,一旦这些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学业负担加重,很多习书的小学生便放弃了习书,剩下的只是凤毛麟角。如此看来,崔传富的书法衰微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是对书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状作出的一个无奈的评价和悲观的倾诉。

崔传富悲观的书法衰微说的思想,还渗透在他的书法闲适说这一观点中。崔传富认为,书法是先用来娱己,其次是娱人的。书法仅仅是一种自我修养,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武器。以天下为己任的书法家们未免显得太天真。关于书法闲适说,似乎以前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而在文学界,许多年以前就有人提过文学不是匕首,也不是投枪,文学只是一种娱己娱人的小玩物。笔者其实是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的。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不是匕首投枪,但是她们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大烟大云,长期浸淫人们的心灵,浸淫社会,就像中国中医学说的“大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们的心灵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崔传富的书法闲适说虽然不无偏,笔者倒觉得如果把他的书法闲适说的观点糅合进他的书法涵养说中,似乎就会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崔传富认为,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烟云供养,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方有好的人道。当一个人的专业技法达到一个水平线时,就会停滞不前。为什么上百万人习书,只有少数人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实论及技法,“上百万人”和“少数人”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距的,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差距的或许就是涵养。涵养是一种身心修养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智识的积累,而是智识积累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高标准的身体力行的表现,是智识升华至人道的高境界的灵魂力量。涵养通过对世界万物千理的净化吸收,渐渐滋修而成,是一种自觉的自修的成果。在修养的过程中,越是心情闲适的人越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摒弃了狭小的自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成就了宏大无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闲适心境的书法家更容易成为大家甚至大师。崔传富,甚或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笔者当然希望这是真的。

崔传富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这对他修养的提高和人道的提升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读书,崔传富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使他由一个“技法”型书法家向“学者型”书法家做了成功的“转型”,成为一个学识更加宽泛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书法艺术转型实践以及对中国书法史的考证,崔传富提出了他的又一个重要学说:书法性灵说。崔传富认为,书法是“悟”出来的。苦练可以把字写的熟练。可以练成抄书匠,但练不成书法家。这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苦练是训练技法,由“技”入“道”靠的是“悟”,是灵性。20多年前,笔者参加上海《萌芽》杂志在江苏金坛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经感言,一个大诗人的灵性应该比小诗人高出十倍、百倍甚至无数倍,否则,满世界都会是大诗人的。如此说,一个没有灵性的人即使每天练上一百遍千字文,也不会成为书法家的。美国的人才学者最近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是80%天赋+20%努力造就的,这与以前人才学者提出的80%努力+20%天赋=成功的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对加强青少年基础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观点来讲,笔者不很赞成美国人关于人才学的新提法。但对于特殊专业教育,笔者还是很赞成这种人才观的。过去,我们反对“天才论”,但在文学艺术领域,笔者是赞成“天才论”的。展而延之,崔传富的书法性灵说其实就是书法“天才论”的又一种提法。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书法由“技”入“道”,没有灵性是做不到的。

中国当代书法家们多数人在讲“技”,讲“法”,而极少有人讲“道”。 笔者曾经与崔传富谈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人将书者称为“书法家”,而日本人则称书者为“书道家”,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境界高低立竿见影。况且书之有“法”无“道”,只有规矩,却没有创造。既然没有创造,又何来书法创作一说?因此,笔者觉得中国的书家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在“道”上下一番功夫?所谓成道者,非大灵大悟者不能成。这就与崔传富的书法涵养说遥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书法艺术学说。笔者希望崔传富将这两种学说融为一体,好好研究一番,最终将这一理论表述更加完美,形成有理有据的崔氏书法理论体系。相信这种学说反过来指导崔传富自已的书法艺术创作,能使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