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归宿—孟思特个展在北京空间站艺术中心开幕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22/7/4 11:53:22 文章录入:admin |
|
孟思特是 88 年出生的艺术家里非常少有的专注于油画本体绘画语言的个案。这在他从2011年本科毕业创作的《集体》系列起,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特征,当时就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奖“千里之行”的金奖,并且在第一次个展就得到了曾梵志老师的赏识和重要作品的收藏,这是来自前辈同行的最热情的肯定和鼓励。“归宿”是孟思特在空间站的第三次个展,十年以来,他沿着艰难的对绘画本体语言的高峰的路线攀岩,坚定、沉静,勤奋,而且执着。近两年,为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深造,又考取了喻红老师的第二位博士,更是在导师的关照和护佑下,得以一路穷尽古今中外的油画的实践经验以及艺术理论上的不断深入探索。他没有时刻放松自己,面对各种弯路的诱惑都得以幸运的避开。我认识他的十年,是他孜孜以求的沿着绘画的道路上一丝不苟的精研攀登的十年,不断的突破自我的局限,持续的精进,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捷径和歧途甚多的艺坛,他能一直保持这样时刻为画面的每一个进展而兴奋的状态,实在是幸中之幸,也着实可喜可贺。
归宿,是每一个以强大的自我认同的内心和持之以恒的定力,严以律己,恒集跬步的旅人,必然会达到的终点。也只有辛勤付出,全力以赴勇敢实践的人,才有资格讨论的问题。归宿代表了内心恒久不变的锚,永不放弃的决定,不屈不挠的奋斗,才能抵达的理想之中的身心合一安定的居所。如同奥德修斯百折不挠的旅程,“奥德赛”除了形容艰苦的跋涉,漫长而充满危险的旅程之外,它终于用血肉之躯筑建起了“归来”,依靠着智慧、幸运、勇敢和坚强。如果说我们前一个阶段,每个人的命题是“认识自己”,通过自由意志,是找到心之所向,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回家?踏上征程,对抗外在的艰难险阻,险途逆旅,发挥一个英雄所具有的全部智慧、体力与毅力上的极致,抵达命定之地。这势必是一个传奇之旅,“不要回避人生的惨烈,不要悲叹人生”,通过那么多神的恶意、人的敌意、险恶的自然环境,诱惑、腐化、磨难,如同《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这被称为不仅仅是对抗外在的妖魔鬼怪的魔 幻故事,更多的是一个修行者,磨练自己的内心,降服自己的内心,得以成就的旅程。历史上被流传了几千年的那些神话般的故事,从来不是依靠信息量得以流传,而是在用象征的方法,提前排演了每个人生逆旅即将会展开的日常戏剧的投影,它从来不是在你之外,而是在你的内在不间断的召唤你,即指向未来,也昭显过去。 这是孟思特的人生之旅,绘画之旅,也是他画面上的主题。他延续上一次个展《星尘博物馆》的博物学的方法,画面中出现的元素从科学实验室中的自然主义,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象征主义,在《归宿 2019》中,每一个细节都影缩了对现 实世界的反思和隐喻,进而成为内心中魔幻的缩影。在一个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乌托邦礼堂之中,盛大华丽的巴洛克盛 筵,璀璨而缤纷的细节,腐坏残败的糕点酒席下成为奔跑着被生物实验变异老鼠的狂欢。正如同这盛世而危的景观,浪费消耗,内藏威胁的怪诞的尖叫。《海上风景》则用惊涛骇浪的大海的拟像,照见了危险与希望、腐坏与幸运、垃圾与宝藏并存的世界,孟思特已经突破了自我的亲身经历的回忆、对世界物质和思想品类丰盛的好奇,进入到如何去认识整个世界真相的经验中去,即使是披着华丽和灿烂的外衣。这些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高强度的绘画,强壮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动,也让我看到了他在攀登绘画高峰的足迹。一个时代,能够成长出伟大的绘画艺术家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既需要几代人的积淀,更需要天才性个体竭尽全力的虔诚的努力。
在这次《归宿》的个展中,孟思特延续了他一贯以来的对可感知的社会主义美学的表现,带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室内空间装置和物品服饰的描绘,在如同糖果般的配色之中充满感性的魅力,弥漫出一种如同孩童之眼才能体验到的一种亲身经历的光晕,鲜明、亲切,如同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孟思特用一种博物志式的穷举的方式,事无巨细的描绘着画面出现的各种细节,如同类型学一般罗列出标本化的差异,这种细节在有的作品中,甚至延伸出来,成为一小部分附加的微型装置,在拟像和现实之间互相印证。展览中有一幅自传体的《学医》的小画,画幅中带着听诊器的少年是作为医生之子的童年记忆,配合装置中密集的微型彩色骷髅则是对目前疫情主导下的生命政治的回应,从而产生了一种曲折而微妙的开启式的丰富内涵。亦是对他从此展开把生命所遭遇的林林总总视为试验品和分类化的一个视觉记忆的原点。《归宿2021》则更深更远的向西方中世纪艺术史和某种更加具有超现实气质的形象中进行拓展,如同炼金术一般将神话传说、自然标本、人类建筑图像、潜意识想象溶汇在一起,讲诉一个他自己的故事。同时,这次展览也邀请了新锐科幻作家糖匪以作品的叙事结构为基础,创作了视野尺度巨大的实验性科幻小说《在不可能事物的背面》,讨论知识与“非知”的边界。文本与图像的相得益彰,让我们可以在展厅中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这个水瓶座时代的精神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