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沐: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努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21/12/16 10:49:56  文章录入:admin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问题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是早有定论的一个问题:为人民服务,因为它解决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了谁?依靠谁?在新时期,我们文艺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文艺发展的时代性表现。而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说辞,它至少有四个非常关键的视角,核心是在新时代如何坚持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根本宗旨。

——西沐

 

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努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

西 沐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期中国文艺实践探索中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活的灵魂,既全面深入又具体,充分反应了我们党与党的总书记对文艺用心、用情、用功的博大情怀。

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问题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是早有定论的一个问题:为人民服务,因为它解决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了谁?依靠谁?在新时期,我们文艺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文艺发展的时代性表现。而以人民为中心又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说辞,它至少有四个非常关键的视角,核心是在新时代如何坚持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根本宗旨。

第一个视角,是如何认识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的问题。文艺是时代前行的号角,时代前行的脚步声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回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及对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希望,其中,有一条主线意义非常重大,即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线,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基本核心。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就是要把文艺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规律、时代性及艺术家的成长等,统一到人民性这一核心上来。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首先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要以人民为主体,要有人民立场。第三,要歌颂、鼓舞、激励人民。要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提高审美观、价值观,建设美好生活。第四,人民需要经典,需要美育,需要号召,社会主义文艺需要高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深入火热的生活,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不仅要感情相近、心灵相通,而且要勇于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斗志、才情与智慧,创造出无愧于党的期望、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生活的时代精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力量,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进行精神引领。

第二个视角,是如何认知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问题。我们党的文艺路线与文艺发展的根本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从内容生产到服务形式再到传播过程,都要坚持服务人民的基本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文艺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传播,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与现实条件,特别是要坚持人民的首创精神与自我服务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强党的领导,组织人民群众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建构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追求建设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站在一个不同的位置,尤其是居高临下的位置,要给人民群众提供文艺,要送文艺给人民群众,我们强调,重要的是尊重与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自主的创造精神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即人民群众以独有的贴合自身生活环境、时代精神的方式方法娱乐、生活与发展的能力建设、自觉性与自主性建设,以完成自身的精神家园的建构。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等,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证。我国文艺的发展,在新时期既要睁眼看世界,也要学习传统,但当下更需要强调向民间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个取向,以寻找肥沃的土壤,发现鲜活的状态。这第一个视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重要认知基点。

第三个视角,就是在新的时代,如何坚持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基本的工作要求。首先,在新的时代,人民大众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已经走过了短缺经济时代那种用大规模生产来满足服务大规模需求的这样一个基本的消费需求的格局,而不断进入了一个精神需求不断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时候,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态与个性化,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层次更加多样化,维度更加丰富多元。并且,随着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大爆发与生产、获取信息的广泛度与便捷性的增加,更多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多样态的追求与需求被激发出来,在这个条件下,如何理解、把握、甄别与选择人民群众真正的有关文艺的需求,就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课题。其次,随着科技进步与新消费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文化与审美文化不断建构与兴起,特别是新的消费形态、新的消费内容、新的路径及新的消费生态的不断生发与建立,审美文化也在不断的兴起与发展,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如何组织、指导人民大众的文艺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水平、文艺甄别与消费能力等的建立,自觉厚植中华文化精神与价值观,自觉抵制不健康与外来的一些文化侵蚀,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特别是在审美文化越来越都市化、时尚化、离散化、快餐化、便捷化及智能化等发展取向的条件下,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三是随着数字化潮流的发展,新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信息生产、传播等方式已经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民群众参与信息生产、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文艺治理过程的平台、路径、方法、工具等越来越丰富多元,人民群众越来越成为文艺创作、传播、消费、服务与发展的重要的生力军。特别是借助崭新的文艺表达形式,将传统与潮流完美结合,使中华文化艺术融入数字时代,把中国的优秀非遗文化、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不断大众化、国际化。在这个新的时期,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个宗旨,尊重人民群众独特的创造性,使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文艺,人民群众成为文艺创新发展的主题,这个课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实践探索。

第四个视角,是文化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要服务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这是公共服务的基点。虽然公共文化服务还承担着文化艺术交流与互鉴的功能,但服务人民群众是其基础,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与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互鉴就不可能内容鲜活。所以,不能漫无目的地脱离人民群众需求去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体系,更不能忽略人民群众文艺需求的差异化去进行均等化的文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其次要研究探索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推动文化走出去。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现代设计等手段进行活化,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尚文化,融入社会、融入当代生活。特别要重视根植人民群众的独特创造的资源,利用消费机制、市场机制来创造、传播艺术精神、艺术价值、艺术知识与社会美育,善于利用产品及全球产业链来推动文化艺术走出去,使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能力与消费能力成为文化艺术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三是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文艺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战略资源。这种资源,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物质财富,特别是在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新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战略亮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所以,只有不断建构环境完善发展的生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把人民群众中的文艺创造力整合集成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文艺的发展,依靠并服务人民群众这一蕴含着鲜活的、勃然的创造力的汪洋大海的局面,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伟大复兴的时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