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记著名画家徐德润先生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10/22 14:06:04  文章录入:admin

徐德润,19376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翰林画院院长,国务院中国文化政策委员会专职画家,北京神州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北京、济南、徐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9710月应国务院特别邀请赴京创作作品47幅。作品被新加坡、韩国及国内重要领导人及国务院、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等收藏展览。 

在齐鲁大地以及在中国画坛上,徐德润先生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主要是他那空灵、泼辣、富有感染力的绘画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最具特色,尤其自五代黄筌之后,花鸟画大家辈出,各领风骚,自成体系。先生钟情于花鸟画40余载,他把自己完全投放于墨肆陶染浸淫之中,从浩瀚的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历代宗师的作品中凝练技法,“出入古今中外,不附一家一门”。笃信造化为师,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去映照、去探索、去追求,张扬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在艺坛上别出机杼地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其作品既涵有儒、法、道各家文化底蕴和禅宗神韵,又保持自然物象的生动活力和质感,焕发出一股热烈、蓬勃向上的强烈时代感。

先生自幼生活在素有“三面荷花四面柳”的泉城济南。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时大量的苏联美术、文学作品涌进而来。少年时期的他正如一块吸水的海绵,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全是最美的东西。苏联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唤起了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也给以无限的遐想。

先生早年在一家大型国营商业部门工作,他做过青年团的干部,做到科室工作,又被保送到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一家商学院,学的专业是商品,后来又从事商业中唯一与艺术有关的美工,在这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终日与色彩、设计、造型、构图与一切相关的艺术打交道。也就是这工作使他慢慢地走上了艺术之路,从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徐德润先生性情谦和,没有因成名而摆出一副难以让人接近的气势来。当今活跃在国内的书画大家多是他当年一起切磋艺术的同道,每每提到先生的人品、画品总是大加褒奖。

先生涉猎广泛,书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都是他研究的范围,常常为一个枝节问题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在绘制长达7米的《古梅雄风》时,他查阅了古今画梅的资料,把唐宋到明清的各种画法弄懂弄透,研究了五代滕昌佑、徐熙勾勒法,崔白水墨画法的特点,再加上自己的纯熟的技法巧妙构图,从而创作出一幅气势磅薄、生机向上的佳作来。

徐德润的画很能打动人,因为他的画既有艺术的美,又深含生命的魅力,是蕴藏在天地物之中的一种精神、一般气息的迸发,是生命和艺术、生活、心灵在艺术作品中的张扬,是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性格、感情与想象的凝结,是拂之不去的美好记忆经过艺术加工升华并在视觉上的复活。这其中必然饱含着他对生命感受的主体投射,他是用手中的笔去忠实地实践其艺术道路和人生道路,在艺术和人生的坎坷曲折中磨练、充实自己。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生命的交换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的提炼又升华、充实了生命的内涵。物境与心境合,便可由实境入画境,空灵奇变,无所挂碍,意参造化,左右逢源,这是天人合一的至高精神境界。他养志于清心,把自己对人类至高精神境界的神往与追求,把对生命、对生活、对艺术的真情,毫无保留地寄托于画作之中。花鸟画,难在“能画其神,悉其情也”,他是用一片清心去写真情,排除一切浮躁,留下的只是心灵的印迹。徐德润善画荷,是因为他对荷花有独特的感受,他崇尚荷花以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而他热爱这种备受家乡人们喜爱的济南“市花”,因而他笔下的荷花以感悟的独特、观察的细腻、把握的精炼,使其形式、语言、笔墨,以至内涵,就更别具风情,颇有渐入佳境之感。

中国的花鸟画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花鸟画改革最大的动力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借鉴与启发。花鸟画,尤其是画花,“妙在传色”。徐德润的花鸟画,大胆借鉴吸收油画、水粉画和现代广告画的色彩之长,用笔潇洒,重墨淡彩,已臻于浓而不俗,艳而不媚,“淡汝浓抹总相宜”的艺术境界。

徐德润花鸟画典雅大方,空灵俊逸,气势豪放,刚柔相济。如他的古梅、苍松、丹柿、牡丹、荷花、藤萝、鹰、雀、蝶、蜂,虽然姿态不同,但都具有刚的个性,柔的容颜,雅的风彩。一笔之中,阴阳共生,虚实相映,在娴雅中藏雄强之气,使挺拨刚劲枝头充满雅气与生机。

中国花鸟画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画家愈老其画作愈精愈妙,如朱耷、吴昌硕、齐白石的传世之作大都在60岁之后。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又逢盛世,我们企盼有更多抗鼎佳作面世。

 

  《神州诗书画报》2004116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