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杨晓阳小幅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岭南美术馆开幕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1  更新时间:2019/5/27 14:59:12  文章录入:admin



5月25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小幅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岭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共分为“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水墨精神”四个部分,展出了杨晓阳的两百多件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从实践出发的探索精神,精湛且全面的绘画技巧,以及对于中国画的突破和创新。当天上午,本次展览活动还举办了杨晓阳艺术创作专题座谈会。


在丝路之旅中完成升华


自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的桥梁,给后人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




(杨晓阳在开幕式上讲话)



1985年,杨晓阳花费4个月的时间,沿着古丝绸之路,从西安骑行到新疆,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这段震撼心灵之旅,使得他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数次重回丝绸之路,考察了许许多多的境内外的沿线城市,以此创作了大量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杨晓阳完成了他对中国传统的传承,到融合东西方艺术,再到此时的“从写实到写意”的升华。


杨晓阳绘画艺术创作探索中西融合





在写生方面,杨晓阳师从刘文西,学习了其坚实的造型和写生能力,形成了到现实生活中去创作的习惯。在多年的写生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尤为擅长人物的塑造和复杂场景的表现,这为其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主题表现上,杨晓阳在融合中国传统笔墨和西方古典油画的造型和形体塑造的基础上,结合其丰富的对于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对于历史社会环境的考量,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展览现场)



在绘画的色彩上,杨晓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和其表现了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他的重彩作品经历了,学习传统青绿重彩画,借鉴壁画中的元素。融汇东西方色彩艺术等多个阶段。表现出了他对于绘画色彩方面的兴趣,同时也表明了他开放包容的艺术理念。


作为中国艺术的精髓——水墨,也是杨晓阳艺术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从2000年到如今的十多年的时间了,他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研究和探索。在研究传统水墨画的笔墨、书法的同时,广泛吸收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西北拴马桩等古代技艺的精华,再结合他的坚实的造型功底,使得他的水墨作品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


启迪岭南美术写意创作


现场参观的观众谭钧烈先生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看了展览后表示,杨晓阳先生展出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绘画者创作历程的三个阶段,练习、素写、创作。这些作品呈现了一个画画学习者的历程。


关于为何将杨晓阳的小幅作品暨创作文献展放在岭南美术馆展出,岭南画院院长、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说,岭南画院也是坚持从写实到抽象写意的创作发展历程,我们推出的品牌叫写意岭南。这次通过展出杨晓阳先生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在岭南地区展览,不只是呈现它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岭南美术创作的学术研究,为写意发展开启一个新的里程碑。



(杨晓阳艺术创作专题座谈会在岭南画院会议室举行)



(宇菲  中林)

 

艺术家介绍

杨晓阳


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调至中国国家画院任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


延伸阅读


生活写生



(写生头像8   26cm×32cm  1990年)



写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主题探索



(《黄河艄公》纸本水墨  135cm×200cm  1983年)



主题性创作是对艺术家造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最终的综合性检验,并且通过这种创作,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


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水墨精神



(《大河之源之六》  纸本水墨)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其表达必然是一致的。我们在近年杨晓阳的速写中已经看出了他的个人风格的取向,而这种风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画作品之中。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


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揉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而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清晰的四个段落表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