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定睛战国权墨境中的层层“启韵”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2  更新时间:2019/1/7 13:32:54  文章录入:admin

  打开百度,输入战国权三个字,影入眼帘的信息,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外,其它寥若晨星。在互联网发达至爆棚的今天,这样“只写不炒”的书法家几乎已是绝迹。其本人最纯朴的解释就是:“用作品说话!”

  一“百”定师生

  尽管从七八岁开始练字,遍临“王欧柳赵颜”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国权开始瞩目启功的作品。一次次凝视着启老的作品,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积累和底蕴造就了如此可意会、难言传的笔底“行云”和墨间“流水”呢?书画、诗词、红学、文鉴,自然还有对莘莘学子的谆谆教诲……应该还远不止于此,毕竟有形的东西无法化作那缕深藏瀚之间、却又呼之欲出的神韵!这抹百思难得其解的疑惑一直萦绕在年轻的战国权心头,直到初见启功的那天,才算豁然而解。

  几乎每一次挥毫,师生初见的那个瞬间、那个“百”字,都会映入战国权眼帘,太过深刻的记忆,从来就不需要想起,因为从来不曾忘记。


  

在友人带领下,战国权来到启老家中。正在练字的老人,已经在宣纸上书写了密密麻麻无数个“百”字。看着眼前的年轻,老人热情地递过笔。因为此前已经临过不少启老的作品,当即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百”字。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老人竟大加赞赏:“这个百字,比我写得好!年轻人,有前途!”

  被夸得手足无措的战国权当场愣住,看着老人那澄澈的目光和真纯得孩子一样的笑容,半晌才说:“怎么可能比您写得好?是您一连重复写了几百个有点累了……”启老笑着接纳了这个憨厚、直率的年轻人,也开始了此后若干次有针对性的点拨。

  响鼓不用重捶。嗣后战国权的作品如沐甘霖,质素得到巅覆性飞跃。大凡书法作品,真正耐得住时光与收藏考验的,应当是那些厚积薄发之作,没有足够的练习及综合储备,“以弱博强”的后果是:可能会经爆炒而出现泡沫般热度,但久之必被淘汰。

  正是启老的那份厚重、高洁与率性,深深注入了战国权书法生命的底色中,并终生秉承。远了不说,仅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一项,以其无与伦比的“高标准、严要求”,各全国性专项展览的入展及名次,便将无数津津自诩的所谓大家,拒之门外。战国权,则低调着、努力着,加入了。而作品中的那触目可及的层层“启韵”,也让观者无由地平添了几分敬畏。


  

数十年间,号称启功高徒的自是不在少数,但作品内外所蕴含的那层层“启韵”,却少之又少。

  市场热度与理性回归

  闲来无事的时候,战国权在京城宋庄经营了一家玩器店,书画作品之外,还会出入些老东西。

  “真品是真品的价,工艺品是工艺品的价!譬如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临启功老师的字和画,却不能落他的款。临习是欣赏、是淬炼;落款是盗贼,是欺世盗名!”战国权这样理解经营。

  关于市场,战国权认为需要理性回归:首先是创作者的理性。尤其书画作品,一旦积累不足名气十足,就仿佛假话说一万遍连自己都骗过一样,不继续寻求突然,最终会被自己的骄傲所“绑架”;第二是经营。经营的理性便是同时对创作者和收藏者负责,既不能虚夸创作者的实力,更不能误导收藏者。这需要优秀的职业品行;第三是收藏方的理性。前些年热炒中招的普洱茶和红酒收藏就是前车之鉴……

  说完,战国权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幅“德行天下”作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