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刘勃舒与老师徐悲鸿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7/1 10:16:56  文章录入:admin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扶植少年刘勃舒画马的动人事迹,久已为画坛传颂。而已成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和美术活动家的刘勃舒,不但像其师一样以发现和培养画坛的千里马为己任,而且直接参与实践,继承发展了徐悲鸿画马的成就,成为当代出色的画马大家。

在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中,马是富于生命力的题材,汉唐以来经久不衰,巨匠名手层出不穷。唐有曹霸、韩幹,宋元有李公麟、赵孟頫,明清更是多不胜数。但古代画家画马,立意无非是自鸣神俊或怀才求售,画法也多工笔白描或工笔重彩。

徐悲鸿画马是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方面,主张师造化,讲究素描。把西方引进的写实风格与传统的阔笔写意画法结合在一起,使笔墨服从造型,以追求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在立意上,一改古代画家不关民生痛痒的弊病,赋予其作品与国运民生休戚相关的精神内涵。

刘勃舒幼年时代即爱画马,曾遥寄画马作品向徐悲鸿请教。热心栽培后进的悲鸿大师当即亲笔回信,悉心指导,并指出“写马必以马为师”,要“对真马多作速写或素描”。1950年,16岁的刘勃舒考入了中央美院,成为徐悲鸿最年轻的学生。他通过系统而坚实的基础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继承乃师风范的画家。他年轻时代创作的《奔马》,即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颇受好评。

毕业留校后,刘勃舒更潜心画马,多次深入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马场写生。认真研究马的品种习性和结构,通过大量的速写提高造型能力,把了解马的内在精神和记忆其视觉特征结合起来,而且还不断地临摹历代画马名作,取其内在精神表达的精华而为我所用。进入80年代之后,他已形成了师承悲鸿而不囿于悲鸿的艺术个性,在画马风格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