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探访艺术·大厂民族宫从当下经验剖析风景绘画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21  更新时间:2016/6/16 15:45:02  文章录入:admin

65日,大厂民族宫开启了为期22天的“作为经验的风景——京津冀学院当代绘画研究展”,展出当代十位名家四十余副油画作品。

立足当代风景绘画,阐释不同的经验

此次展出的画作紧贴当今社会的主流议题,作品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于一体。包括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克举教授的《静谧的岚谷》、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教授孙纲的《文字厨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睦的《苍茫寒北》、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家增教授的《城迹》、中国油画院徐小东教授的《怀山柔水》等畅世佳作。

王克举教授作品《静谧的岚谷》

对于这些画作,本次画展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先生给出了这样的阐释:“风景本就安立于人的生活,是一体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存在,并且以交感于人的‘生活性’为其价值显发,这次参展的艺术正是沿着各自的路径去寻找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油画语言形式,也通过对风景的理解与释读外化着各自的经验。“如此意义的“风景”,既“可视”,更“可游”。游于其间者,是发乎主体自我的自由精神,是俯仰天地、通透万物的人的性灵。

王家增教授作品《城迹》

以经验主义重塑风景绘画的定义

中国的现代油画经验如同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始终无法脱离中西文化的对峙状态一样,中国的油画现代性经验同样处在这一中西文化互视状态之下。努力摆脱静观摹写而不断强调“经验”的革命性取向,成为了现代艺术实践的一种价值观觉醒,而具有主体深度的风景也必将重新定义风景绘画。

在“当代”语境的转变下,风景绘画重新回到自然,关心世界本身,挖掘风景背后的人文叙事的背后动因乃是历史人文、环境生态、乃至政治观念等已然共同构筑起了人新的存在经验。依此而言,曾经与意识形态毫无干系的风景画开始承载更多的时代内涵,作为主体之人的经验更迭应引起足够重视。风景绘画表现需要从更直接、更深入的当下经验出发,切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都市人在当代文化中的生存处境、生命要求和人格取向,呈现出艺术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对当代文化的反省。

徐小东教授作品《怀山柔水》

艺术推进城市发展,当代绘画与精神文化激烈碰撞

文化提升发展,是艺术与人文的的融合过程。新的风景概念应是一个包含人文、自然的立体多维概念,是一定区域内的物理实体与观念形态的综合体。艺术介入城市,大厂民族宫这所煌煌人文殿堂作为大厂独有的艺术符号,它以宽广明媚的空间环境涵容衬托本次展览,绘画艺术的探讨深化了大厂的城市文化灵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当代绘画与精神文化在此激烈碰撞,以至构成美美与共的大美之境。

 

面对现代文明环境、基于现代生存体验的情怀生成的当代画作,势必体现经验的“现代性”,并且也必然会把生成于当下“现代性”经验,通过诉诸视角、题材或观念意致的见仁见智的不同“风景发现”,通过浸透独特感性因素的高度个性化的形、色、质,在作品上呈现为精神指向或明或晦、或张或弛的“经验的风景”。如此意义的风景,无论描绘城垣,还是描绘乡野,或是描绘一隅即景,皆为心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