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生花草梦苏州:黄苗子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图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6/16 3:24:01  文章录入:admin

2009619823,由苏州博物馆和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策划组织的"三生花草梦苏州--黄苗子艺术展"将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展出。展出黄苗子先生多种形式的艺术精品50多件,包括黄苗子专为此次展览创作一批新作。

613下午,展览主办方苏州博物馆和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邀请北京、苏州等地文化艺术界嘉宾100多人,在北京天地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黄苗子艺术展的预展和媒体发布会,黄苗子先生一年来首次与公众见面。来宾们亲历了一场艺术的盛宴。苏州博物馆馆长张欣先生为黄苗子颁发了书法作品《三生花草梦苏州》的捐赠证书。

此次展览的名称"三生花草梦苏州",是黄苗子先生在看到苏州博物馆的邀请函后,脱口而出的一首龚自珍的诗句。

嘉宾参观"三生花草梦苏州--黄苗子艺术展" 新华网 左钢摄

    原诗为"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是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一首凭吊苏州虎丘的诗中的一句,颇有情韵也颇耐人思。 近日,黄苗子特为展览新创作了两幅"三生花草梦苏州"作品,一幅彩墨,一幅书法。两幅作品将在展览时与观众见面。

黄苗子先生在作画(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提供)

黄苗子先生说,他早年与贝聿铭先生的父亲贝祖贻先生(曾任中央银行总裁)相识共事,此次能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建筑艺术里办画展,感到很高兴。

黄苗子先生本名黄祖耀,1913年出生在广东中山一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新思想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重要的教育家。"苗子"是他的笔名,来自于他的小名"猫仔"

    黄苗子幼年在香港读书,师从岭南书法名家邓尔雅。青年时,他用画笔投身抗战,寻求独立,在广州、重庆、上海等地从事艺文活动。他和夫人郁风的结合六十余年,他们和夏衍、吴祖光、丁聪等人风云际会。反右运动中,他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与郁风同关在秦城监狱7载,却互不知情、阅遍苦厄。耳顺之年后,他将古篆字、 画像砖、 石刻瓦当等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华与绘画构成的形式感巧妙结合,独成一派"苗子体"书法。他还发表过美术史论文章百十万字,成为研究吴道子、八大山人等的学术权威。200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越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称号。

    20074月,夫人郁风去世不久,中国美术馆为黄苗子郁风举办了"白头偕老之歌--黄苗子郁风艺术展"20087月,黄苗子先生因病住院治疗,经过近一年的治疗,他顽强地抗争了疾病的侵蚀,多次度过了生命的难关。在他住院期间,由北京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广东美术馆、中山美术馆等机构先后为他举办了《风雨一吟--黄苗子艺术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

黄苗子先生在医院中对友人说:"艺术之路艰苦甜蜜,亦惟自知及知音者知之耳",艺术是支撑其生命的支点,他一直在思考着艺术创作的问题。在得知苏州博物馆邀请其举办展览的消息后,他慨然应允,并表示要创作出新的作品。此次展览中融入彩墨的书法作品《杏花春雨江南》、《三生花草梦苏州》是他的最新作品。

黄苗子先生艺术涉猎广泛,对书法、水墨、漫画、艺术理论,以及诗歌散文均有精深的研究和创作,并且成果丰硕,这亦使他成为艺术界少有的全才。他的书画作品曾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方美术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

黄苗子先生一生交游广泛,学术丰盛。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走出的艺术大师,他将自己的学养和人生观融入艺术的创造和视觉体验之中,保持着长久而旺盛的自新能力。更为难得的是,先生一生风风雨雨,艺术作品中却少见苦难与哀愁,总是乐观、爽朗地笑对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用诙谐幽默和童真乐观述诸笔端,一派纯青之气跃然诗书画中。

    纵观黄苗子先生的许多作品,用一种似绘画而非绘画的手法,对古老中国的文字进行了艺术性的诠释。八十年的追求和探索,使苗子先生这独有风貌、自成一体的"苗子体"书法,成为艺术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

    黄苗子先生独具特色的书画作品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之一:书法用笔,抽象而有力,横竖之中有"如柱般"的坚挺,撇捺之间有"如虹般"的蜿蜒,在抽象几何的笔画中加入中国古老文化的神秘和崇拜,字中透着画的视觉性,画中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引领观者进入"艺术、文化、生活"三者相结合的视觉空间,以求得思想上的共鸣。
     已经故去的著名艺术家熊秉明高度评价黄苗子的书法艺术。他说,"苗子先生用篆籀,写的只是一首随口拈来的绝句小诗。纵横挥扫的淋漓痛快和现代点泼派、行动派所追求的肢体腾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艺术史上从未有过这一种企图,在中国却有一个悠长的传统。……写文字而有画符号的神秘,画符号而有安排图案的美妙,安排图案而终含涉生命的沉吟与飞扬。我们沐浴在五千年历史长流中,也战栗在二十世纪之末烟尘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