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10/27 9:43:54  文章录入:admin

青岛工艺美校学校成立于一九六二年,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只是一瞬,但对我们的学校来说,这都是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的四十年。正像我们的老校长冯凭先生在一首七言绝句中说的那样:

几番风雨几番寒,

大地回春辽阔天;

冰冻已解花先觉,

金色初放我社南。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中等工艺美术专业学校,为祖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材。

  我校是在原青岛艺术学校的基础上,在市文化局的直接领导下创建起来的。当时的校长由青岛市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迟欣朴兼任,副校长冯凭(兼任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驻校主持工作。教师有纪虹、石可、隋成林、杜耕田、宋守宏、总务兼会计李云婷。就这七人,担负起了办学的全部任务。

  学校初建时,按照大专要求,计划创建一所大专学校——青岛市美术专业学校。课程设置借鉴了浙江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后因故学校改建为中等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因此,在1962年夏天招收的98名新生中,其中48名全系高中毕业生,按其报考志愿,都按大专要求设课,定为大专班,分设油画、国画两个专业;余者50名新生,因高、初中生均有,按要求定为中专班设课。

  1964年夏,我校第一届毕业生(大专班)48名学生毕业。如今他们已成为我市较有影响的中年画家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64年大专班毕业之后,手管局与文化局协商,市人委批准,学校由文化局划归手管局(现在的市二轻局),并易名为青岛市工艺美术学校,学制为三年。局长吕纯兼任校长。  1965年夏我校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全部分配在市二轻系统,深受欢迎。

  正当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投入办学的时候,“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动乱开始了。

  十年文革动乱,学校机构砸乱,正当秩序破坏,仅有的一点图书资料,石膏像教具,兰、排球……等被破坏殆尽;教师全部被批斗,轻者大字报批判,重者关押“牛棚”、隔离揪斗,甚至遣返回乡。学校完全瘫痪了!!

  直到1973年学校才恢复了办学,于同年夏天招收新生78名。1974年上级批准在风景秀丽的湛山寺东北,芝泉山麓筹建新校舍,从此学校才有了自己固定的校址。

  从1973年复校招生到1976年文革结束,大批人员调入学校,领导班子也变动频繁。19851月省二轻厅决心对学校进行整顿,加强和调正了学校领导班子,学校出现了新的局面。当时,学校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动下,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工作团结一致、教学和学校管理走上了正规、和国内外的各方面的交流加强了、已成为全国重点工艺美术学校之一。

学校设有工艺绘画、织绣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室内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六个专业、在校学生四百多名、面向全省招生。毕业生原则上回原地(市)工作。1982年以来,学校还先后为、广西、贵州、湖北、山西、宁夏、辽宁、江苏、河南等各省共代培学生七十多名。

  九二年时,学校教职工135人,其中教学人员62人。在62名教师中、高级讲师9名、讲师24名、助理讲师和教员29名。

   今天,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已正式并入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化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并不再招收中专生。

   工艺美校并入化院后,化院原有的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文学等专业将和工艺美校原优势学科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校名改为文学与艺术学院。在原专业基础上今年增加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绘画四个专业,均为专科。原来招收的中专生仍按中专要求培养,直至毕业,但可以继续考入本科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