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张有清对书法的感悟和理解 其人其艺令人敬佩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0/8/30 6:51:37 文章录入:admin |
|
张有清是著名书法艺术家,也是书法艺术教育家。我认识张有清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几年前有幸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拜读评介他的文章,留下很深的印象。古人云“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他的艺术作品中自有他的人格在。我觉得这位艺术家诚实、厚道,坦率、豪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很有修养,艺术功底扎实。而这种修养、功底,我想一定是勤奋、刻苦地临摹、研习和对美的真诚追求的一种回报。在人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始终坚持人品和书品的统一,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文化艺术界最珍贵的品格。 对于书法艺术美的构成因素,张有清研究认为,“结体”是书法美创造的基本功,他用“扁担论”总结出书法结体的空间变化。他所说的“结体”,包含结构和用笔两个方面。结构的因素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意味着形式创造的丰富性、多样性,从而能表现人的情感、意识和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而这全靠用笔,使静的结构动起来、活起来,成为有生命的感性形象。通过运笔而创造形式结构的和谐之美,乃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追求。张有清反复援引孙过庭所说的话:“从平正而求险绝,从险绝复归于平正。”说明“结体”的平正既是出发点,又是最终目的。因为只有平正才是构成和谐之美的稳定基础,没有这种基础,和谐之美便成了无根之花,失去了生命。 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最讲究学问根底和历史渊源。考察汉字的发展史,认识汉字的结构法则和书写规律,临摹前贤的典范作品,不管是临帖还是临碑临简,乃是学习本领、掌握规矩方法的主要途径。张有清早已进入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精力,却如正当壮年。他的作品《映雪读书》《天道酬勤》《艺无止境》等等,表明他研习进取、临摹不辍的治学精神。张有清研习汉隶魏碑,得中和之美,一以贯之,根底很深。他的隶体中楷,平正稳健,端庄圆润,灵动飘逸,雅致秀美。观赏这种作品,如听江南丝竹乐曲,身心都感到舒畅,那才是真正的审美享受。他的隶体大楷,已不是隶体却又不失隶体,在这“不是”和“不失”之间,融和着张有清的创新因素。他的方幅大字《雪松龙柏》《眠云听泉》《新篁拂云》《冰雪聪明》等,是其隶体书艺走向浑融圆熟的标志。这些书法作品把绘画、音乐、文学的审美功能融为一体。欣赏这种书品,既可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又可感受到情感活动的节奏、韵律,还能得到文字的意义揭示;既有感性的激发,又有理性的启迪,它把情感、想象、理解、体悟全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 在隶体书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张有清逐渐把情趣移向汉简。他的简体作品,既保留了他隶体书法的和谐完美,又多了些天趣童心。他的简体四字方幅,如《卧听海潮》《竹声松影》《松龄鹤寿》等,凝重含蓄,蓄势待发,节奏顿挫增强,给人的感受正如其所书“宁静致远”。 他研习汉简帛书,受竹帛底色之启迪,自制色彩铺染宣纸,以绚丽烘托平淡,为“计白当黑”的书艺传统,增添了一种“计彩当墨”的新品种。这是一种尝试,是取是舍,应由历史作结论,但我倒觉得这一创新是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锦上添花”。观赏这种作品,更增强了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立体的,有无限的厚度,视觉上也有动感,犹如观赏舞蹈,不仅看到形体舞动,还感觉(视听综合感觉)到随着形体舞动的节奏、韵律。张有清运用色彩衬托书法,色彩的斑斓绚丽都是寓意、象征,而不构成具体事物形象,因而不是绘画;色彩是书法的背景,是为突出书法而设,鲜花绿叶,主次分明,以引起各种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