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灵秀沉静 刚健婀娜——吴东民的书画艺术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0/1/10 9:16:04 文章录入:admin |
|
世人认识吴东民,多是从他的早已自成家法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行草书开始的。其行草早年取法“二王”,楷书则取法颜柳、《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等,隶书就是《石门》、《张迁》、《乙瑛》诸碑,日间临池,未有稍懈,自然有兰亭八柱遗韵和汉魏风骨,这是其能立得住的根本,在作品中就体现出一股凛然之气和浩然之气,神圣而且庄严。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如今已不可多见,只能从他早年题写的一些招牌和书名中得识一二。由于早年取法的关系,使他的书风既含庄严古朴之质,又具温和敦厚之态、龙飞凤舞之形,似与他的那个时代同步。
及至见到宋四家、明四家和王铎后,他把晋韵、宋意、明清之态进行归纳总结和艰辛地反复演练,再加上他对时代审美习惯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使他能把各个时代的特征与他本人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取对他个人风格的形成有用的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给那时的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他这时的书风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线条和结体一改为凝练、简洁、飞动。他一改过去方正浑圆的结体而为跳跃、移位,笔法也多加入了拖笔、摆笔和篆法用笔,墨法也由原来的只讲究浓、淡、干、枯而加入了涨墨、湿墨,笔势则更加豪迈洒脱,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王学仲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书风:“‘神’与‘气’相互生成,互为因果,神生于笔墨之中,气生于笔墨之外,吴东民的书法正属气盛之作。气盛则势生,气势既出,其神情必具矣。”又借用古人笔法理论进一步评价他说:“行笔提按顿挫,各尽变化;节奏舒缓疾涩,随势而动;滞处不迟,滑处不媚,这正是行草书线条的最佳表现形态,吴东民的书法较好地体现了这点。” 如果把吴东民早期的传统日课和青壮年的变法看作是他蓄积力量、蓄势待发的时期,那么,现在正值中年的他则正值“薄发”的黄金季节。40年的无间临池,使吴东民练就了极为深厚的笔墨功力,加上识见日富,在当前的创作中左右逢源就是相当自然的了。 书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直是书法家难于驾驭的一对矛盾,吴东民对字势的处理,多以对立的统一为原则,欹正平直、宽窄相就、险夷互补,用于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书体,则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不同面貌。结构和章法的起承转合、快慢相随、高低相就、松紧合度、枯润有别、大小轻重咸宜,则是体现出了吴东民自幼的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他对古典、现代的音乐舞蹈的理解与把握均由于他曾经受过较为系统的学习而颇具专业水平。古典的舒缓激昂、缠绵高亢,完美地体现在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唐乐飞天、敦煌佛事之中,而现代的轻快旋律、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缠绵悱恻等,则是孔雀曼舞、伦巴恰恰的典型风格,这些极其抽象的、风格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股脑地被吴东民接受过来,找出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十分微妙的联系,因此,他的作品时而轻摇羽扇,时而大江东去,时而奔雷坠石,其笔势是跳跃的,字形是夸张的,总之,他是运动着的。 现在的吴东民,由于其字外功和字内功的修养都到了他人生的高峰时期,创作欲望非常强,几乎每天都创作到拂晓,灵感和激情如泉涌,颇有得意之作。他近期的作品风格又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原来讲究激越跳宕、方圆劲挺风格、时有神来之笔、过多地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基础上,又参阅了文征明、王铎、傅山等以“二王”为衣钵却又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在这些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的看见与我们合拍的时代气息。吴东民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因为它与自己的风格相契合,他也正是由于发现并已经运用着这一规律,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海南美术界多年来一直被掩盖在“岭南画派”的羽翼下,多少海南籍的画家左冲右突,辛勤探索,努力想寻求到属于自己的“地域性”风格,也似乎给何谓海南的“地域性”下了定义,但是准确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朗,也许是因为海南与广东有着同样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类似,有着同样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正因为此,使得海南文化总跳不出岭南文化的圈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原文化的浸透,使海南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岭南文化模式已满足不了其发展的要求,本土文化的发展对于外来文化的兼融、吸收也到了需要重新整合的时候。吴东民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到处叫嚷时髦的“地域性”词汇,而是沉下心来,利用自己大学里学的美术专业知识,又回过头来重新深研美术理论,不辞劳苦,上山下乡去写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再一次认识了本土文化的特质。 黄宾虹和李可染是著名的北派大师,在他们笔下,北方山水的巍峨峻峭和南方山水的钟灵毓秀,都能通过他们自己的画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可染生前也曾经到海南写生,在他的风格里又增添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李家海南山水”,这给吴东民以极大的启发,而黄宾虹以北派画法形成的黄氏“五笔七墨”画法,照样将江南水乡画得浑厚华滋、刚健婀娜,他们也都是在别的画派之内独树一帜,自成家法。 于是,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披麻皴退居其次了,代之而起的是斧劈皴,或由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吴氏皴法”。有时,他又将皴、擦混合在一起,随山势随擦随点,没有刻意雕凿的痕迹,极其自然。其点法也是灵活多样,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加明显的特征是他将自己具有极深功力的、令人不可端倪的书法线条恰当地运用到山石、树木的勾勒上,增加了许多文人画的韵味。他还将书法的结体、用墨的变化和构图也有机地运用到画作中。在设色上则改变了原来俏丽的重彩,更多的施以淡彩,原本秀丽的海南山川多出了许多刚健的树石,便将海南山水衬托得更加妩媚,更加妖娆,更加厚重,更加富有内涵了。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吴东民也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一经面世,即为世人所承认,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全国画院一、二届双年展”、“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典型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格,使他又成了用画笔诠释海南美术“地域性”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