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何上海画廊大多都短寿 急功近利是病根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9/9/2 9:12:46  文章录入:admin

    调查发现,上海大部分画廊的“寿命”平均只有两三年,有的当年开当年关。追究“病根”,简简单单四个字:急功近利

    韩红的虹画廊是2005年开张的。其时,正逢上海的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价格飞涨,没啥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她居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去年来了全球金融危机,虹画廊销售业绩一落千丈,韩红不堪亏损,最近停业。不过,艺术市场评论家谢春彦昨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金融危机造成艺术品市场需求不振,只是虹画廊倒闭的表面原因,真正的缘由是它急功近利、定位不清、操作不规范、没有明晰的经营理念、聘用人员不专业,等等。实际上,虹画廊可说是目前上海画廊业的缩影。尽管论数量,上海的画廊在亚洲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但要说产业规模,不仅与东京、首尔、香港、新加坡、台北有距离,也不如北京。真正有实力、有品牌,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画廊,上海还缺。

  2000多家画廊,合格者寥寥

    上海艺博会办公室主任顾之骅介绍,艺博会、拍卖会和画廊是艺术品市场的三大支柱:艺博会和拍卖会是即时的、定期的交易形式;画廊是日常性、持续性的,是艺术品市场的主力和基础。当代西方,几乎没有一个画家不是通过画廊进入市场的。西方艺术市场的成熟,关键在于画廊业成熟,有一整套运作规范和“游戏规则”,谁触犯了“天条”,谁就要受市场惩罚。

    据初步统计,上海目前有画廊2000多家。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上海专做书画生意的画廊不超过30家,且大多集中在宾馆区和市中心。而现在,画廊遍布全市各个角落。除少数几家有国有资本参股,大部分画廊都属民营,业主有上海本地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

    “但是——”顾之骅话锋一转,“如果按照国际的画廊标准衡量,上海的画廊中相当一部分不合格,充其量只是寄卖艺术品的画店。”许多画廊经营不善,走马灯似开开关关。上海首届艺博会举办于1993年,16年过去,持续至今还在参加的画廊寥寥无几;至于能在上海艺术品市场树起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顾之骅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上海大部分画廊的“寿命”平均只有两三年,有的当年开当年关;而在欧美、日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画廊比比皆是。比如国内收藏者比较熟悉的专门代理陈逸飞作品的英国玛勃洛画廊,有63年历史,每年办6-8次展览推代理画家的原创作品,并一直是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西班牙马德里艺术博览会、法国巴黎艺术博览会、美国芝加哥国际艺术博览会这四大顶级艺博会的座上宾。在与玛勃洛画廊签约的12年里,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画廊与画家双赢。

    虽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海外画廊业也有影响,但多数画廊生存下来了,有些经营规模缩小一点;反观上海,市场一不好,就有成批画廊停业,可见产业根基非常不牢固。

    画家画廊互打埋伏,像演“三岔口”

    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江宏认为,上海画廊业的不规范和不成熟,“病根”就是急功近利。画廊业是文化产业,需要比较长的培育期,但现在不少人办画廊,根本不愿花钱推广艺术家和作品,只想作品转转手立马来钱,简直就是开了店铺的“倒爷”。市场疯的时候,确实能撞到运气,但市场一低落便难以为继。(张立行)

    江宏分析,上海目前许多画廊功能单一,仅仅是一个静态、被动的书画买卖场所——等人介绍画家送画上门,然后等顾客将画买走。而海外成功的画廊,既是画作的买卖场所,更是推广、包装画家,服务、引导不同艺术品消费群体、提供咨询的中介代理机构。画廊经营者凭借自己独到的艺术专业“眼力”,挖掘发现有潜质的画家,与之签约,请他们专为自己的画廊作画;还运用各种“促销”手法如开展览会、组织研讨会、在媒体上发表评论等,尽力“捧红”这些专属画家。这样做,画廊能建立经营特色,而它发现、推出画家的功能,则可促进艺术市场乃至艺术的发展。

    目前在画家-画廊-买家所构成的艺术品市场链上,上海却有着另一番“景象”。比如,本该互相待之以诚的画家和画廊,却互打埋伏。有的画家签约画廊委托卖画,自己却私下也照卖不误,挂在画廊的10000元一幅,到他家去买可能只要5000元。而有的画廊瞒骗画家,打压画作代理价格,以图利润最大化。按照“游戏规则”,画家委托给画廊的作品售价和画廊卖出时的最终成交价,双方应该开诚布公,但现在常常像演“三岔口”一样,互不知底。

    画廊一窝蜂,什么好卖卖什么,全然不讲特色,也是急功近利带来的毛病。前两年当代艺术走红,许多画廊纷纷主推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品,甚至原本经营中国书画的也改弦更张——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被套在当代艺术品的高价位,又丢失了中国书画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