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的工作动员会,涉及拆迁的有金盏、崔各庄等7个乡,这一区域内有10多个艺术区。一年后,艺术区的拆迁步伐看来无法阻止,日前更有消息透露,包括798在内的近20个北京朝阳区的艺术区被划入拆迁范围。
艺术区被拆,生活、交流、创作的栖身之所和艺术基地即将被夷为平地,栖息于此的艺术家们将何去何从?当这个信号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深圳,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同样以城市化速度迅猛而著称的深圳,新兴而稚嫩的艺术区会不会也有“拆迁”之险?又或许,北京的艺术家们失去了稳定的居所,会不会大举“南漂”,深圳也能受惠其中,有望成为艺术人的新基地,迎来艺术发展的新契机?
艺术区不是“珍稀动物保护区”
艺术区从神圣殿堂沦落为待拆“钉子户”,业界一片哗然,“开发商摧毁艺术”等反对声不绝于耳,更有从艺者涌上街头振臂抗议……然而,也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并不认为艺术区的“寿终正寝”是件坏事,甚至认为“拆迁”是对城市发展、艺术家都有利的“双赢”之举。
“拆迁艺术区很难说是好是坏,毕竟我们不可能像保护珍稀动物那样,把艺术家‘圈养’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艺术家本来就有很大的流动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李德庚甚至认为不要总是指责开发商唯利是图、糟蹋艺术,“从艺术区的起源看,很多艺术区本身就是由开发商牵头,改造废弃厂房、过气建筑后的产物。近年来,媒体和公众塑造了一股‘妖魔化’开发商的舆论,简单粗暴地把城市化建设视作毁灭艺术、毁灭老建筑的‘杀手’,艺术区虽有一定的价值,但也不应被高估,它只是从艺者们较稳定的聚集地和创作场所,难道,没有了艺术区,艺术家就会停止创作?”
身居朝阳区,将艺术区的“拆迁危机”尽收眼底的《frame》国际中文版主编海军,也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艺术区被拆迁,从短期看是有一定遗憾,从长远看它却是多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反而有利于艺术与城市的融合……说白了,一个艺术区它所承载的艺术价值,比不过城市化改造的综合价值,那它必然要接受自然选择,接受优胜劣汰。”
此外,海军还认为,像“艺术区”这种趋于稳定、范围狭窄的场所反而不利于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家本来就应该置身于一种动态的、游离的、流动的生活中,这才能保证创意的绵绵不绝,而长期把活动范围限定在某个地域,某个场所,某个艺术区,艺术家亦可能滋生惰性,不利于拓展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