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性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谈上海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张建斌书法之道
上海市政协委员、海派书法家张建斌,几十年笔墨不綴,心手翰墨。作为特邀委员,“跨界”在政协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各种跨界结果就是,受众甚广,不论地方还是部队,不论各界精英人士还是基层官兵,其作品广为人知。近来,光明网、凤凰网、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境内外多家媒体对其专题报道,我看是阶段性总结,是学養积淀的勃发,也是他艺术的一种能力展示。可喜可贺!遂以一个爱好者的视角看来张建斌书法之道。
在新闻人眼里,传播性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纵观古今名篇、名作,历史最有说服力。雅俗共赏,既是书法家服务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书法艺术历史的发展趋势,一切艺术最终都要遵循审美标准。任何刻意追求“让人看不懂”的故弄玄虚,反而显出自身的浮躁,那种靠上美术馆、研讨会,“孤独”成凡人难以理解的“艺术”,如今互联网时代全然out了。有人说,你若爱一个书法家,请把他的作品上网;你若恨一个书法家,同样请把他的作品上网,接受大众、专家和爱好者的检视和品评。张建斌的可贵之处,在于尊守传统、师古入帖、自我突破、与时俱进,和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之门第,常常影响艺术家的未来。就书法而言,张建斌是极其幸运的,他读过正规军校,留校教过书,曾在艰苦的高山海岛工作过,在海军机关,历任参谋、干事、处长,服务过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和军队高级将领,得天独厚的岗位优势,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品尝百家、手追心摹,书法得到到京派大艺术家张道兴、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的口传亲授。到上海任职,并当选市政协委员,结交沪上名家名流,在海派书画圈有很好的口碑。工匠可以靠苦练,但艺术家是讲师从、讲门第、讲圈子的,一来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感悟大师的境界胸怀、少走弯路,笔墨立意都高人一筹;二来,大师选贤、育人独辟蹊径。
起点高、深厚碑帖功夫都是基础,创作的突破和蜕变,最终还是靠艺术家自身内在修为。如果说书法是内心世界的笔墨演绎,是书法家的情感诉述,那么张建斌书法的独特气象便好理解和解读了。有海军机关和海军一线指挥员经历,亲历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他曾随舰艇编队出访各国,守卫过南沙岛礁,战风斗浪,历练出举重若轻的从容与淡定、厚积薄发的内敛与沉着,这种军旅人生与艺术修养的交融,体现在那浓淡、枯涩、疾缓、黑白、虚实的笔墨矛盾与和谐之上。应当说合了一种历史现象:从“右军”王羲之到北宋大家苏东坡,从颜鲁公到岳飞,辛弃疾,乃至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上马拉弓箭,下马注文章,历代军旅书家给人留下不少名作,。这种现象是军旅书家的家国情怀,历史担当的诠释。碧海丹青,心手翰墨,张建斌心有怎样的乾坤,作品就有怎样的格局。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艺术成就,均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背景下可遇不求的结果,而创作者,只能不断积累灵感要素。张建斌书法艺术收获,在于他的国学文化、书法情怀和投入,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神气质、艺术视野成就了他的书法“妙手”。人生已过半百,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体悟不是一般写手能所能感受到的,真正好的书法作品必定人书俱老,如火纯清。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创作热情似乎刚刚被点燃……如此,我对海派书法家张建斌的艺术未来充满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