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静”字了得
——观演旭法师画作之感想
文/关明
“静”字在绘画艺术中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
试观自古以降,所传留下的那些著名传世绘作,仔细看来,百看不厌的都会体现一个“静”字的意象,也就是说,画家自身都具有一个安静的心,以及从容的表现技术,这都会自然体现在画作本身的品质之上……
今日,一个丁香蓄蕊、玉兰乍放的清晨,我应好友之邀来至京东高碑店文化街相约与擅绘宗教罗汉题材的释演旭法师的居所与法师会面,之前我与法师从未谋过面,这是我第一次在他的雅致的居所见到了他所绘制的多幅以罗汉为题材的佳作,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静”字扑面而来,这是我非常感动的!我一直以为在画面上能体现一个“静”的感觉,做起来就非常的不易,尤其是在多幅的画面都一致地能体现得十分安静透着一股“静气”确是很难得的。
仔细想来,而今在社会上,大多的作品都具有一种“躁气”,这个“躁”是与“静”相对而丽的,说得更通俗一些,亦即多数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躁动也不免体现了作者急于追求“名利”的心境,落笔下来,也不免潜移默化地体现在画面上。
观赏了演旭法师的多幅作品后,同来的朋友问我感觉如何?我由衷地脱口而出“很好!”、“甚佳”!这时我脑海中不禁涌现出一首诗,亦即唐·王维的那首《清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我心素已闲,淸川淡如此”。
少年时喜读唐诗,翻阅《全唐诗》,见到王摩诘的这首五绝,觉得颇具禅意,很有意味。他中年就隐居辋川山中,尚道参佛,远离闹事及政治斗争的漩涡,追求一个“静”字。
今天看到释演旭法师的多幅画作,都体现了王维所追求的意境:好一个“静”字了得!真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演旭法师所画的罗汉,颇具趣味,人物额的变型恰到好处,敷色淡雅中透着一种清新的韵味。谈到人物画的“变型”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记得年轻求学时,吾师卢沉卢炳炎先生在授课时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画人物要注意画出人的“意”象。亦即“内在精神”,未达到突出“精神”二字,不妨有些“变型”的操作,这种“变型”其实对我们这些画惯了写实的学生来说却是个难题,尤其是科班出身,几年来都循守着忠于对象的描绘,丢掉造型严紧准确的技能而去“变型”,用此“变型”去突出“意”象,真是一件痛苦而难办的事。我想演旭法师的罗汉变型那样自然生动,可能得益于他自己所说的:“早年画过很多漫画……”然而他现在所绘制的佛教罗汉内容的作品又超脱了漫画的层次。
从中国画的技法上来看,法师在笔墨上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墨色趋向澄明,用笔简约而颇多韵味,力求沉稳中透着灵气,用彩舒朗而恰淡,透着一股儒雅的风致。由此就造就了一种静谧的境界……
法师剃度于辽宁朝阳慈云寺,为常淸老和尚的高足,近年来他绘制的诸多罗汉像被众多供养人请走,所馈资金大多支持了修路、建桥、办小学的公益事业。
佛家追求“大慈大悲”,做善事是法师高尚的追求,针对信仰缺失的现实,做善事是法师高尚的追求,针对信仰缺失的现实,在社会框架与雾霾等处共存的状况下,法师本着大善人之心,用绵薄之力将绘事所得无偿地回馈于社会,我们由衷地高呼一个“赞”字!
此次与释演旭法师的晤面,观其大作,视其人品,察其风貌,给我留下了一个难忘一个“静”字。这个“静”字的后面,又具有一颗“大慈大悲”的赤心,怎能不叫我辈再给他一万个“赞”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