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与回顾,织就了艺术史上的另一条线索。在我国老一辈油画家蔡亮去世15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历史与追怀——蔡亮艺术回顾展”9月5日至1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以及廖静文、潘公凯、许江、马书林、王胜利、肖峰、全山石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相关研讨会也于开幕式后召开。此后该展还将于9月18日至27日和10月18日至26日赴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巡展。面对蔡亮渐远的身影,展厅中置放的150余件作品,使观众得以亲近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及那份“心灵的追怀”。
《延安火炬》就是艺坛的火炬
“他的《延安火炬》就是我们艺坛的火炬。”当《延安火炬》《贫农的儿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蔡亮的经典历史画作,经多方协调终于一同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时,很多美术家甚为激动,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的这番话,真切道出了蔡亮及其作品在他们心中的价值与艺术史上的地位。
展厅中,一件件红色经典作品光耀着时代,也引领着人们的回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至今还清晰记得蔡亮一些重要作品创作时的情景——1976年,作为学生的他陪靳尚谊到陕北体验生活,专程到群众艺术馆去看望蔡亮,那时候蔡亮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创作。“他把草图拿出来,核心就是画三军会师和战士的拥抱,这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是构图和形式上的突破。”站在教科书一般的《延安火炬》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很多往事被一 一勾起:“蔡亮先生已离开我们15个年头了,但当油画系老师们一起怀旧溯往,或者老朋友远来相聚之时,我们都会想起他。”去年,许江参加全国重大题材集体创作时,大片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中有一位老班长式的人物,成为全画的一个视点,而这种设计正是源于蔡亮,“他的绘画曾经给予我们某种人生与生命的理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看蔡亮的油画,不仅唤起我们对革命年代的回忆,而且使我们感觉到中国人的智慧和胆识。”
他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农民
步入展览的第二部分,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窑洞中,窑洞墙壁上“挂”着的正是一幅幅陕北农民的肖像画。老战士、饲养员,抑或是老王、小李……74张素描、42张油画写生作品,呈现出的是陕北农民坚实的骨架、俊朗的面庞和质朴中带着诙谐与憨厚的神情。
延安,这个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既保持着纯朴的民风,同时又被注入了新的民生内涵,成为蔡亮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坐标点。在蔡亮1955年“被命运抛到大西北”之后,这里的一切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拿起画笔,以满腔热情记写着眼前的一切,画了大量表现、塑造陕北农民形象的素描和油画写生。评论家水天中说,在与陕北农民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在大量写生和速写的创作中,蔡亮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获得了艺术创作中最为生动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因此,在其艺术创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在追求温暖的人情味,在挖掘亲切的、明朗的人性。
西子湖畔的艺术叩问
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变革,让蔡亮离开了陕北,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很多晚辈看来,这时的蔡亮,从“有距离的大家”变成了“没有距离的好友”,这不仅因其“老顽童”般的为人处事风格,更透射在他作品中深蕴在骨子里的那种历史关怀。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蔡亮创作了《太后新装》《剪辫子》《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等以中国近代史变迁为题材的新寓言性历史画,这种超越了前期历史绘画中的典型场面的表现方法,直面更为深邃的历史诘问,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艺术的转型,源于艺术家不懈的心灵追求。不少以“艺者”为对象的绘画也诞生在蔡亮笔下,音乐师、民间艺人、巴黎街头的卖艺者……生动的画作,将笔端探入了艺者们的心灵,也是作者在历经生活磨难之后,对于可贵人性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