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闳约深美”到“虹约申美”,这历史性的重聚将勾勒出海派美术百年来怎样的精神图谱?又如何解码两代上海美专的艺术弄潮与传承?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朱屺瞻艺术馆、卡咔度艺术空间承办的“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于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1月12日在朱屺瞻艺术馆举办,现场大咖云集、观众络绎不绝。
图片说明:“虹约申美”展开幕剪彩仪式现场。(左起:展览总策展人胡晓芒,展览总顾问刘蟾,著名国画家陈家泠,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晓贤,虹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筱洁,原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刘文国)
本次展览以“两代上海美专发展与海派美术传承”为主题,分为“虹口弄潮”“艺海传承”“再起新航”三个板块,展出45位艺术家的53幅绘画作品,首次从虹口角度出发,打量和解读上海美专这个“新兴艺术策源地”。
本次展览总顾问、刘海粟之女、画家刘蟾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表示:“我非常欣慰父辈们的事业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展出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中国画,也有油画、水彩、版画等外来艺术。这正体现了上海美专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追求,也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虹口“文化三地”赓续城市文脉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
虹口流淌着红色血脉,赋予了“先进文化策源地”的精神力量。虹口85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纪念设施,4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每一处都可以挖掘出“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话剧《浪潮》《前哨》到《千里江山图》的舞台演绎,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陈云1925书局等红色场址改造提升,标志着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的形成。
图片说明:领导和嘉宾在开幕仪式现场
中西方文化在虹口交融碰撞,形成了“海派文化发祥地”的城市肌理。虹口有303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类型丰富,海派气息浓厚。如今,“内山书店旧址”打造成为“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五卅烈士墓遗址”开辟为五卅烈士纪念广场,雷士德工学院修缮成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公益坊”焕新成为“今潮8弄”新海派文化展示空间,胜利电影院重新整装归来,不断探索海派文化表达新方式和赋能文旅消费新可能。
为传承“文化三地”基因,打响虹口文化品牌,本次“虹约申美”展览着重聚焦于虹口孕育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专的历史根基,以“上海美专虹口之根”为起始点,梳理百年来海派美术的演进以及两代上海美专蕴藉牵连着的人文余脉。
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局长童科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2024年适逢上海美专建校112周年,本次展览从虹口文化在地性的维度出发,梳理百年来海派美术的演进,凸显上海美术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进一步打响了虹口‘文化三地’品牌。”
虹口为何能吸引艺术弄潮儿的目光
“虹约申美”展深度探究了上海现代美术教育的航船为何能从虹口启航,并由此影响了百年中国现代美术。
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选址虹口并非偶然。“虹口”,因为一条“虹港”从北面汇入黄浦江而得名。虹口的开发,始于1863年,当时“越界筑路”主要集中在虹口一带,苏州河上陆续建造的外白渡桥、乍浦路桥等永久性桥梁,方便了两岸商人和市民的往来,一举解决了跨河发展的瓶颈,虹口的经济在19、20世纪的交替之际赢得了迅猛发展的机遇。
图片说明:“虹约申美”展现场
经济的繁荣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一大批文学青年来到上海,虹口的“亭子间”成了作家群体的首选,鲁迅、成仿吾、冯雪峰、夏衍、丁玲、沈从文等文学大家都在虹口留下了足迹,名闻遐迩的商务印书馆也在虹口开设了分店;1907年8月,中国最早的商业电影院——科隆影戏院(即虹口大戏院)开门迎客,乍浦路海宁路一带一度成为上海电影院最集中的区域;电影市场的兴起,带动了上海电影和演艺事业的发展,早期影星胡蝶、阮玲玉和许多越剧、京剧、沪剧名伶,利用虹口良好的观众基础,把这里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据地;虹口又是中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1900年,上海青年会在靶子场路(现武进路)修建了体育场,每年举办运动会;1905年建造的虹口公园,不但拥有号称“远东最精美”的大草坪,还是多届“远东运动会”的举办地。
因此,是虹口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优势,吸引了刘海粟等一众艺术弄潮儿的目光,从此,上海现代美术教育的航船从“虹口港”启航,驶向艺术的彼岸。
图片说明:陈家泠 《清荷》
参展艺术家代表、著名国画家陈家泠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表示:“我到上海已经有60年,正是在上海美专以及上海的土壤滋养下,让我完成了从‘毛桃’到‘水蜜桃’式的飞跃式成长。在我后来的美术创作实践中,帮助我进一步夯实中国画基础,同时洋为中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既然是‘海’,就要‘兴风作浪’,我们要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龙卷风’,要作新时代、新海派、新创作的‘惊涛骇浪’。”
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
1912年11月23日,由刘海粟、乌始光等人集资创办于上海虹口乍浦路8号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图片说明:徐咏青 《月份牌》
上海美专发轫之初,在虹口几经迁址,爱而近路(今安庆路)东首6号洋房、四川路横浜桥南全福里8号、海宁路10号三层楼洋房,构成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
图片说明:李咏森 《桂林水彩》
“虹约申美”展览充分挖掘史料,钩沉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还打捞式发掘了部分上海美专师生的“虹口之缘”。
图片说明:潘思同 《天目山下》
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先驱人物潘思同,曾在虹口北四川路东横浜路45号创办了白鹅绘画研究所;曾求学并任教于上海美专的沈之瑜与同道者在虹口创办了线上画会,请来虹口江湾画室创办人、中国第一代留洋油画家陈抱一担任教学。
抗战时期,上海美专师生投入赈济工作中,创作作品举办多次书画义卖展览;他们走出校门家门,走向抗战前线,以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开展美术救国和抗日宣传活动。在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美专师生战斗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前列,成为上海大专院校中的“民主堡垒”。
至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这四十年间,它所留下的文化与精神遗产,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启示录。
两代上海美专的历史交汇
1952年,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迁往江苏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迁往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图片说明:朱屺瞻 《晴山余雨姿》
然而大上海不能没有美术学院,在美术界许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奔走和相关领导的决策下,1960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重新创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正规的高等美术院校。
图片说明:赵延年 《鲁迅先生像》
图片说明:吴汉英 《秋韵》
虽然第一代上海美专已迁离上海多年并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与新上海美专没有任何行政上的关联,但是新上海美专无论是其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还是海派艺术的教学理念,却与第一代上海美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上海美专就是第一代上海美专的继承和发展。
图片说明:哈定 《外白渡桥》
图片说明:俞云阶 《奋搏》
图片说明:俞子才 《泉声四时雨》
图片说明:杨正新 《春江》
图片说明:陈古魁 《葫芦》
图片说明:韦太 《繁花似锦》
新上海美专也几经易址。直至1983年6月上海大学组建,升格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图片说明:王劼音 《林中小屋》
两代上海美专在时代变革中交织融汇,海派艺术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曾就读、工作于老上海美专的学生、老师,成为了新上海美专的领路人与教育者。
图片说明:乐震文 《空山新雨后》
而由新上海美专延伸至今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坚持“深实博约,德艺双修”的办学理念,以“发扬‘上海美专’精神,创立海派美术教育体系”为目标。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晓贤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上海美专是上海的骄傲。此次展览是两代上海美专的历史交汇,也是上海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史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图片说明:方世聪 《祖国母亲》
参展艺术家代表、著名油画家方世聪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呼吁:“作为第二代上海美专人,我深感自豪。我主张:艺术即精神。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诸如此类的艺术盛宴,‘艺’起同行,弘扬海派精神。”
45位“弄潮儿”53幅名作汇聚大展
跨度近百年的上海美专人被本次展览所记取,一大批深藏于上海美专师生家属后代或实力藏家的上海美专人的作品现身本次展览。其中,包括第一代上海美专的刘海粟、汪亚尘、朱屺瞻、徐咏青、谢之光、李咏森、陈秋草、潘思同、施南池、周碧初、王个簃、赵延年、冉熙、程十发、孟光、吴汉英等,第二代上海美专的哈定、张充仁、俞云阶、江寒汀、唐云、张雪父、胡问遂、俞子才、方增先、陈家泠、杨正新、陈逸飞、方世聪、万福堂、陈古魁、韦太、张培础、王劼音、周根宝、毛国伦、朱刚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时代的施大畏、黄阿忠、陆志文、乐震文、王孟奇、牛安、鲍莺等,以及特邀参展艺术家刘蟾。
图片说明:刘海粟 《洞庭渔村》4米长卷(局部)
图片说明:刘海粟 《上海庙会》
上海美专创始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重要奠基者刘海粟先生8件代表性作品将呈现他在国画、油画创作上的全面才华。其中,有刘海粟先生不同年代分别用油画和国画表现的黄山盛景;1955年创作的《洞庭渔村》4米长卷;创作于1962年的重要油画作品《上海庙会》,是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意画法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图片说明:刘海粟 《黄山清凉台写生》
图片说明:刘蟾 《牡丹》
“蔡元培先生提出‘闳约深美’的校训,我父亲也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拿起画笔画画那么简单,绘画必须要有自己的性格,任何临摹得再像的作品,都不是自己的作品。他画画时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表现方法多姿多彩。比如:《上海庙会》画了那么多人物,却并没有将他们勾勒得很详细,而是用油画的笔触传达出中国气韵,寥寥数笔就将当年青浦庙会的热闹氛围表现了出来;他画的泼墨黄山,水墨淋漓,是他想象中的黄山。”本次展览总顾问、刘海粟之女、画家刘蟾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回忆道。
图片说明:孟光 《风景》
陈逸飞创作于1975年的素描《孟小莉肖像》,为我们讲述了陈逸飞与他上海美专恩师孟光的故事。194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孟光是“闳约深美”校训的忠实实践者,他1950年代创办的“孟光画室”云集了许多沪上美术青年,他也曾在新上海美专和上大美院任教,桃李满天下,他创造了具有海派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孟光是陈逸飞的艺术引路人,陈逸飞描绘孟光女儿的这幅素描,是用恩师所教的“上海式素描”向恩师致敬。“这幅作品画得特别传神,哥哥一直将其视为传家宝来珍藏。传承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孟光老师、陈逸飞,还是我们其他人,都应该把刘海粟代表的上海美专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陈逸飞胞弟、油画家陈逸鸣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表示。
图片说明:陈逸飞 《孟小莉肖像(孟光女儿)》
谈及策展初衷,本次展览总策展人胡晓芒在接受《茗家漫话》采访时表示,展览之名“虹约申美”,是取上海美专以蔡元培先生题词的校训“闳约深美”之谐音。“虹”指“虹口”,“申”指“申城”,展览名称连接起虹口与上海美专的历史因缘,更辉映出上海的城市人文底色。据他透露,本次展览中有部分作品是从上海美专名家的后代家中借出,弥足珍贵;有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如陈秋草、张充仁、谢之光、汪亚尘、施南池等名家作品,经多年珍藏从仓库中取出,有打开一部尘封历史的感觉。
图片说明:张充仁 《人物肖像》
图片说明:谢之光 《人物》
图片说明:汪亚尘 《九如图》
作为由深耕文化新闻三十载的资深媒体人成功转型的独立策展人,胡晓芒曾先后以张大千、吴昌硕、陈家泠、傅抱石之女傅益瑶等名家名作为主题策展近三十场。提及本次展览与以往的不同之处,胡晓芒认为这次学术性强、历史跨度大、意义深远,且涉及画家多、艺术作品五花八门真伪难辨,这次不仅仅是艺术的梳理,还是历史的梳理和学校发展的梳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考虑年代性,还要兼顾艺术感,在一个专业的公共空间里办好这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展览,谈何容易?但出乎意外的是,征集工作非常顺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作品就从各地汇集上海,这是一股艺术的力量,更是上海美专的精神传承。”胡晓芒如是说。 【文/《茗家漫话》专栏 王一茗 汪瑞林】